100%

卷八百六十九 ◎火部二

 

  ○火下

  《西京杂记》曰:惠帝七年夏,雷震南山,大木数千株,皆火燃至末。其下数十亩地,草皆焦黄。其后百许日,家人就其间得龙骨一具,鲛骨二具。

  又曰:樊将军哙问陆贾曰:"自古人君皆云受命於天,云有瑞应,岂有是乎?"贾曰:"有之。夫目瞤则得酒食,火华则得钱财,故目瞤则祝之,火华则拜之。况天下大宝、人君重位,非天命何以得之哉!"

  《王子年拾遗记》曰:岱山东有员渊千里,孟夏之月,水腾沸,以金石投之,则烂如土矣。孟冬之月,稍焦涸,中有黄色烟从地出,起数丈,烟色万变。山人掘之,入地数尺,得焦石如炭,或有碎火,如俗闻之火。有草名莽煌,叶圆如荷,去之十步,炙人衣服则焦,鸟兽不敢近也。刈以为席,冬弥温,以枝相历磨,则火出。

  又曰:昔伯禹随山浚川,起自积石,凿龙门,至窒穴。初入窒穴之时,孔八尺,稍入,幽暗不可复行。禹乃负火而入,有黑蛇长十丈,头有角,衔夜明之珠,以导於禹。

  又曰:员峤之山,一名环丘。有云石,广五百里,或四五十里。扣之片片,则蓊然云出,俄而遍润天下。有木名曰倚桑,煎椹以为蜜。亦有冰蚕,长七寸,黑色,角有鳞。以霜雪覆之,然后作茧,长一尺,其色五彩,织为文锦,入水而不濡,其质轻软柔滑,以之投火,则经宿不燎。唐尧之世海人献之。

  又曰:始皇好神仙之事,求天下异术。有宛渠之民,乘蠡舟,泛黑水,而至於雍部。始皇与之语及天初开之时,了如亲见。始皇问曰:"闻子明於见远,愿闻其术。"对曰:"臣之国,去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焉,日月之所不照。以万岁为夜,其昼则天豁然中开,阔数百丈,万岁还合,则为一日也。及其为夜,琢燃石以代日光。此石出於然山,其土石皆自光明,钻斩皆火出,大如栗,则辉曜一室。昔炎帝时火食国人献此石也。"

  又曰:申弥国去都万里,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。其人不死,厌世而升天。国有火树,名燧木,屈盘万丈,云雾出於中间,折枝相钻,则火出矣。后世圣人,变腥臊之味,游日月之外,以食救万物,乃至南垂,目此树表,有鸟若鸮,以口啄树,粲然火出。圣人感焉,因取小枝以钻火,号燧人氏,在庖羲之前,则火食起乎兹矣。

  又曰:郅寄字君珍,丧亲尽礼。去墓一百里,每夜行,常有鸟衔火以夹之。

  《六韬》曰:军不举火,将亦不食。

  《庄子》曰:木与木相摩则燃,金与火相守则流。阴阳错行,则天地大骇,於是乎有雷有霆。水中有火,乃焚大槐。

  又曰:利害相摩,生火甚多,(内热也。)众人焚和。(众人遗利则和,若利害存怀,则其和焚矣。)

  又曰:曾子居卫,缊袍无表,三日不举火,十年不制衣。

  又曰:孔子穷於陈、蔡之间,七日不火食。

  又曰:指穷于为薪,火传,(穷,尽也。为薪,犹前薪也。前薪以指,指尽前薪,故火传而不灭。)不知其尽也。(前火非后火,故为薪而火传,火传而命续,由夫养得其极也,世岂知其尽而更生哉?)

  又曰:以火救火,以水救水,名之曰益多。(适不能救,乃更足以成彼之威。)

  又曰:山木自寇也,膏火自煎也。

  又曰:马血为磷,人血为野火。

  又曰:尧让天下於许由。许由曰:"日月出矣,而爝火不息,其於光也,不亦难乎!"

  《列子》曰:赵襄子率徒十万,狩於中山,籍芿(音仍。)燔林,扇赫百里。有一人从石壁中出,从烬上下,众谓鬼物。火过徐行而出,若无所经涉。襄子怪而留之,徐而察之:形色七窍,人也;气息音声,人也。问奚道而入火,其人曰:"奚物而谓石?奚物而谓火?"襄子曰:"向之来所出者,石也;而向之所涉者,火也。"其人曰:"不知也。"

  《管子》曰:黄帝作钻燧出火,以熟荤臊。

  《韩子》曰:鲁烧积泽,天北风,火南倚。恐烧国,哀公惧,自将众趣而救火。左右无人,尽逐兽而不救火。乃召问仲尼,仲尼曰:"夫逐兽者乐而无罚;救火者苦而无赏,此火所以不救也。事急不及以罚,救火者尽赏之,则举国不足以赏,於民请徒行罚。"乃下令曰:"不救火者,比降北之罪。"令下未遍,火已灭矣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火上寻,水下流。

  又曰:南方,火也。其帝祝融,其佐朱明,执衡而治夏。其神为荧惑,其兽为朱鸟,其音徵,其日丙丁。

  又曰:十一月水正而阴胜阳。阳气为火,阴气为水。水胜故夏至湿,(通合反。)火胜故冬至燥。燥故炭轻,湿故炭重。

  又曰:练土生木,(练,治也。)练木生火,练火生云,(云,金气也。)练云生水,练水生土。

  又曰:夫火熯则水灭之,金坚则火消之。

  又曰:失火而遇雨,失火则不幸,遇雨则幸也,故祸中有福也。

  又曰:槁竹有火,弗钻不{难灬};土中有水,弗掘无泉。(掘犹穷也。{难灬}音然。)

  又曰:被蓑而救火,毁渎而止水,乃愈益多。

  又曰:畜火井中,操钓上山,揭斧入渊,欲得所求,难也。

  又曰:甑得火而液,水中有火,火中有水。疾雷破石,阴阳相薄,自然之势。

  又曰:夫救火者汲水而趋之,或以瓮瓴,或以盆盂,其方圆锐橢(敕果反。)不同,盛水各异,其於灭火均也。

  又曰:顺风从火,紫芝与萧艾俱死。(萧,蒿也。)

  又曰:今人放烧,或操火往益之,或雨者。皆未有功,而相去亦远矣。

  又曰:圣王之养民也,非求用之也,性不能已。若火之自热,水之自寒,夫有何修焉?及恃其力、赖其功者,若救火舟中。(言舟中之人同心救火,其用为易。)

  又曰:夫狂者之不能避水火之难而越沟渎之险者,岂无形神气志哉?然而用之异也。(与人异也。)

  又曰:夫寒之与暖相反,大寒地坼水凝,火弗为衰其暑;大热砾石流金,火弗为益其烈,寒暑之变,无损益於己,质有之也。

  又曰:未尝灼也,而不敢握火者,见其有所烧也;未尝伤也,而不敢擢刃者,见其有所害也。

  又曰:老槐生火,久血为磷,人弗怪也。(血精在也,暴露百日则为磷,遥望若野火也。)

  又曰:炎帝纪火,死而为灶。(炎帝,神农,以火帝王天下,死托祀於灶神。)

  《抱朴子》曰:案河洛之文,皆云水火者,阴阳之馀气也。夫言气,则其不能生日月可知也。若水火是日月所生,亦何必尽如日月之方圆乎?今火出於阳燧而火不圆也,水出於方诸而水不方也。又阳燧可以取火於日而无取日於火之理,则日精之生火明矣;方诸可以取水於月而无取月於水之道,则月精之生水可知矣。

  又曰:南海之中,萧丘之上,有自生之火,火常以春起而秋灭。丘方千里,当火起之时,满此丘上,纯生一种木,火起正著此木。木虽为火,所著但小焦黑。人或得以为薪者,火著如常薪,但不成炭。炊熟则灌灭之,后复更用,如此无穷。又夷人取木华,绩以为火浣布,木皮亦剥以灰煮为布,但不及华细好耳。白鼠大者重数斤,毛长三寸,居空木中,其毛亦可绩为布。故火浣布有三种焉。

  又曰:暗非火积,水非鱼属,然暗竭则火灭,水涸则鱼死。伐木而寄生死,芟草而菟丝萎。

  又曰:立夏日,服六壬六癸之符,或服飞霜之散,则不热。幼伯子、王仲都,此二人衣之以重裘,曝之於夏日之中,周以十炉之火,口不称热,身不流汗,盖用此方也。

  《傅子》曰:管宁之辽东而归,海中遇暴风,馀船皆破,惟宁船自若。夜晦,船人尽惑,莫知泊所。忽望见火光,趣之,得岛,一无居人,又无火烬,行人咸异焉,以为神光之祐。皇甫谧曰:"积善之应也。"

  《尸子》曰:燧人上观星辰,下察五木,以为火也。

  《阴符经》曰:火生於木,祸发必克。

  《孙子兵法》曰:凡火攻有五:一曰火人,二曰火积,三曰火辎,四曰火库,五曰火燧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曰:齐桓公使人告鲁曰:"管夷吾,寡人之仇也,愿生得之。"鲁君许诺,乃使转其拳,胶其目,置之匣中。至齐境,桓公使以朝车迎之,祓以爟火。(爟火,所以祓除不祥也。爟,读曰灌。)

  又曰:燕雀处一屋之下,自以为安。灶突决火,栋宇将焚,燕雀不知祸将至矣。

  又曰:伊尹说汤五味,九沸九变,火为之纪。

  《博物志》曰:燧人钻木而造火。

  又曰:临邛有火并一所,纵广五尺,深二三丈,在县南百里。昔人以竹木投之以取火。诸葛丞相往观视后,火转盛。以盆著井上,煮盐得盐。后人以家烛火投井中,火即灭,迄今不复然也。

  又曰:临邛有火井,深六十馀丈,火光上出。人以筒盛火,行百馀里,犹可燃也。(《蜀王本纪》亦同。)

  又曰:魏明帝世,河东有焦光者,裸而不衣,处火不焦,处寒不冻。

  又曰:积油万石,则自然生火。晋泰始中,武库火,积油所致。

  《南越志》曰:广州有大树,可以御火,山北谓之慎火,多种屋上以防火。南无霜雪,故成树也。

  《风俗通》曰: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。案百家书:宋城门失火,汲取池中水以沃之,鱼悉露见,但就取之。(说云:司门尉姓池,名鱼,城门火,敦之,烧死,故云然耳。)

  又曰:臧仲英家欲炊而失釜,火从箧中起,衣服尽烧而箧不损。

  《山海经》曰:符愚之山,其鸟名<昏鸟>,(音旻。)其状如翠而赤喙,(翠似燕而绀色。)可以卫火。(畜之避灾。)

  又曰:翠山之上,其鸟多鸓,(音垒。)其状如鹊,赤黑而两首,可以卫火。

  又曰:崦嵫之山,上多丹木,其叶如谷,其实如瓜,赤符而黑理,食之可以卫火。

  又曰:带山之上有兽焉,其状如马而一角,其名曰<月雚>(音欢。)疏,可以卫火。

  又曰:令丘之山,无草木,其上多火。

  又曰:崌(音居。)山之上有鸟焉,其状如鸮而赤身白首,名曰窃脂,可以卫火。

  又曰:西海之南,流沙之滨,赤水后,黑水前,有山名曰昆仑之丘,其外有炎火之山,投物即然。(今扶南东万里有耆蒲国,东复五千里有火山国,其虽霖雨,火常燃。火中有白鼠,常出山边求食人。捕之,以毛作布。而今之火浣布,此类也。)

  又曰:厌火国人兽身黑色,火出其口中。(言能吐火。)

  《神异经》曰:南荒外有火山焉,长四十里,广四五里,其中生木,昼夜火燃,得暴风雨,火不灭,火中有鼠,重百斤,毛长七尺馀,细如丝,可以作布。

  《新论》曰:汉元帝广求方术之士。汉中道人王仲都云:"但能忍寒暑耳。"以隆冬单衣於上林昆明池上,无变色;至夏大暑,使暴坐,环以十炉火,不汗出。

  《三辅黄图》曰:秦始皇葬骊山,六年之间,为项籍所发。放羊儿坠羊冢中,然火求羊,烧其椁藏。

  魏武帝《明罚令》曰:闻太原、上党、西河、雁门,冬至之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,云为介子推。子胥沉江,吴人未有绝水之事,至於子推,独为寒食,岂不偏乎?

  《河图挺佐辅》曰:伏羲禅於伯牛,错木作火。

  《春秋潜潭巴》曰:火从井出,有贤士从民间起。(宋均注曰:火明,贤者,象贤者屈渊从井出。)

  《礼含文嘉》曰:燧人始钻木取火,炮生为熟,令人无腹疾,遂天之意,故为燧人也。

  陆景《典语》曰:冲风之摧枯枝,烈火之炎寒草,武王伐纣,势然也。

  《古今注》曰:宣帝地节元年,上郡沙中夜中有火如粟出,不热。

  又曰:阳燧,以铜为之,形如镜,向日则火生,以艾炷承之得火也。

  《琐语》曰:智伯既败,将出走,梦火见於西方。及夫出奔秦,又梦见於南方,遂奔楚也。

  张衡《灵宪》曰:日匹火,月匹水,火则外光,水则含影。

  《河图·汴光篇》曰:阳精散而分布为火。

  《括地图》曰:神丘有火穴,光照千里。

  《笑林》曰:某甲夜暴疾,门人钻火,其夜阴暗,未得火,催之急。门人忿然曰:"君责人亦大无道理,今暗如漆,何以不把火照我,当得觅钻火具。"

  潘尼《箴》曰:夫水火者,所以佐理天地,清成大化也。在天则日月丽焉,在地则水火存焉。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八百七十 ◎火部三

 

  ○灯

  《汉书》曰:王莽好变改制度,政令烦多。莽常御灯火至明。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上从长安东归,过汧,幸祭遵营,士众作黄门武乐,至夜御灯火。

  《晋书》曰:温峤往武昌,至牛渚矶,水深不可测。世云其下多怪物。峤遂燬犀灯而照之。须臾,见水中奇形异状,或乘车马、著赤衣者。峤其夜梦人谓曰:"与君幽明道隔,何故相照?"意甚恶之,至镇,逾旬而卒。

  《唐书》曰:皇甫无逸为益州长史。尝夜宿人家,遇灯炷尽,主人将续之,无逸抽佩刀断衣带以为炷。其廉介如此。

  又曰:睿宗好乐,听之忘倦。玄宗又善音律。先天二年正月望日,胡僧娑陀婆请夜开门,燃百千灯,睿宗御延喜门观乐,凡经四日。从大酺,睿宗御安福门楼观百司酺宴,以夜继昼,经月馀日。

  《汉武内传》曰:西王母遣使谓帝曰:"七月七日,当暂来。"帝至日,扫除宫内,然九光之灯。

  《荀采传》曰:采,荀爽女,为阴瑜妻,而夫早亡,爽逼嫁与太原郭弈。采入郭氏室,暮乃去帷帐,建四灯,敛衽正坐,郭氏不敢逼。

  《三秦记》曰:始皇墓中,燃鲸鱼膏为灯。

  《邺中记》曰:石虎正(平声。)会,於殿前设百二十枝灯,以铁为之。

  《西京杂记》曰:长安巧人丁缓者,为恒满灯,七龙五凤,杂以芙蓉莲藕之奇。

  又曰:高祖初入咸阳宫,周行府库,金玉珍宝,不可称言。其尤异者,有青玉枝灯,高七尺五寸,下作蟠螭,以口衔灯,灯燃则鳞甲皆动,炳烂若列星而盈室焉。

  《洞冥记》曰:汉武帝燃芳苡灯於閤上,有白凤黑龙足来戏於閤上。芳苡草出奔卢国。

  又曰:丹豹髓、白凤膏,磨青锡为屑,以淳苏油和之,照於神坛,夜暴雨灯光不灭。

  《羊头山记》曰:汉有常满灯,不添常满,光明不绝也。

  《法显山记》曰:舍卫国精舍道东有外道天寺,名曰影覆,与佛论议处,精舍夹道相对,亦高六丈许。所以名影覆者,日在西时,佛精舍影则照外道天寺,日在东时,外道天寺影北映,不得照佛精舍也。外道常遣人守天寺,洒扫烧香,燃灯供养,至明旦,其灯辄移在佛精舍中。娑罗门恚言诸沙门取我灯自供养佛。婆罗门於夜自伺候,见其所有天神持灯绕佛精舍三匝,供养佛已,忽然不见。婆罗门乃知佛神,即舍家入道。

  《王子年拾遗记》曰:董偃常卧於室中,以画石为榻,高三尺,广六尺,石体甚轻,郅支国所献也。上设紫琉璃屏风,列金麻油烛,如屈龙形,杂采为之。侍人惟见灯明,以言无碍,乃於屏风外扇之。偃曰:"玉石岂扇而后消凉!"侍者乃以手摸之,知有屏风之碍。

  又曰:穆王东至大<木戏>(音奇。)之谷,起春霄之宫,集诸方士问佛道法。时已将夜,闻殷然雷声,伏蛰皆动,俄而有流光照於宫内。王更设常生之灯,一名恒明。亦有凤脑之灯,缀水莲冰谷之花,上去灯七八尺,不欲使烟光远照也。西王母来,乘翠凤之辇,共王饮会。

  又曰:燕昭王时,海人乘霞舟,以雕壶盛龙膏以献昭王。王坐通云之堂,亦曰通霞台,以龙膏为灯,照耀百里,烟色丹紫。国人望之,咸言瑞光,遥加拜之。以火浣布为缠炷,光满於宫内。

  《孙子》曰:火光明于天者,灯烛何施焉。

  《符子》曰:不安其昧而乐其明也,是犹夕蛾去暗赴灯而死。

  《秦子》曰:智惠多则引血气,如灯火消脂膏,炷大而朗,朗则膏消;炷小而暗,暗则息膏至久也。

  《说苑》曰:楚庄王赐群臣酒,日暮,灯烛既灭,乃有人引美人者,美人挽绝其冠缨。

  桓谭《新论》曰:余与刘伯师夜坐,灯中脂炷焦秃将灭,余谓伯师曰:"人衰老亦如彼秃炷矣!"伯师曰:"人衰老应自续。"余曰:"益性可使白发更生黑,至寿极亦死耳。"

  王朗《秦故事》曰:五华灯树,正月朔,朝贺设於下三阶之前,月照星明,虽夜犹昼。

  《淮南万毕术》曰:取蚢脂为灯,置火中,即见诸物。

  《语林》曰:嵇中散灯下弹琴,忽有一人面甚小,斯须转大,遂长丈馀,单衣革带。嵇视之既熟,吹其灯灭曰:"吾耻与鬼魅争光。"

  ○烛

  《记》曰:侍坐於所尊敬,烛至,起。(异昼夜。)

  又曰:烛不见跋。(跋,本。烛昼则去之,嫌若烬多有厌倦也。)

  又曰:曾子寝疾,童子隅坐而执烛。(隅坐,不与成人并也。)

  又曰:孔子曰:"嫁女之家,三夜不息烛,思亲离也。"(亲,骨肉也。)

  又曰:祭之日,泛扫反道,乡为田烛。(反道,铲合新士在上。田烛,田首为烛。)

  又曰:凡饮酒为献主者,执烛抱燋,(主人亲执烛敬宾,示不倦也。)执烛不让,不辞不歌。(以烛继昼,礼杀。)

  又曰:礼者何也?即事之治也。君子有其事,必有其礼。治国而无礼,譬如终夜有求於幽室之中,非烛何见?

  又曰:女子夜行以烛,无烛则止。

  《周礼》曰:司几筵掌吉凶之事,祖庙之中,沃盥执烛。(吉事,四时祭也。凶事,后王丧,朝于祖庙之奠。)

  又曰:凡邦之大事,共坟烛庭燎。(故书坟为蕡。郑司农云:蕡烛,麻烛也。玄谓:坟,大也。树於门外曰大烛,於门内曰庭燎,皆所以照众为明也。)

  《仪礼》曰:主人爵弁纁裳,从车二乘,执烛前马。(大夫已上亲迎,执烛前马。)

  又曰:宵则庶子执烛於阼阶上,司宫执烛於西阶上,甸人执烛於庭中,阍人执烛於门外。

  《尚书大传》曰:后、夫人将侍君,前息烛,后举烛。

  《战国策》曰:甘茂去秦之齐,出门遇苏子,曰:"君闻夫江上夜女乎?夫江上夜女,有家贫无烛者,夜女相与欲去之。无烛者曰:'妾以无烛之故,常先至扫室布席,何爱东壁之馀光照西壁者?幸以赐妾,何为去我?'诸女以为然而留之。今臣弃逐於秦而出关,为足下扫室布席,幸无我逐也。"苏子曰:"善"。

  《史记》曰:始皇冢中,以人膏为烛。

  谢承《后汉书》曰:巴祇为扬州刺史,与客坐暗冥之中,不燃官烛。

  《晋书》曰:周顗弟嵩尝因酒瞑目,谓顗曰:"君才不及弟,何乃横得重名?"以所执蜡烛投之。顗神色无忤,徐曰:"阿奴火攻,固出下策耳。"

  《齐书》曰:竟陵王子良常集学士刻烛为诗,四韵者具刻一寸,以此为奇。萧文琛曰:"烧一寸烛为四韵诗,何难之有!"乃与丘楷、江洪共打铜钵为五韵诗,响灭,皆可观览。

  《后魏书》曰:高祖尝幸清徽堂,命黄门郎崔光邺、郭雅、邢峦、崔休等赋诗言志。烛至,公卿辞退。高祖曰:"烛至辞退,无同姓之礼,在夜载考宗族之义,卿等且还,朕与诸王宗室欲成此夜饮。"

  《北齐书》曰:郎茂年十五,师事国子博士河间权会,受《诗》《易》、《三礼》、玄象、刑名之学,至忘寝食。家人恐成病,恒节其烛。

  《唐书》曰:刘沔为忠武小校,从李光颜讨淮西,为捉生将,前后与贼血战,锋刃所伤几死者数四。尝伤重卧草中,月黑不知归路,昏然而睡,梦人授之双烛曰:"子方大贵,此行无患,可持而还。"既行,然有双光在前。自后破虏危难,每行尝有此光。及罢镇后,双光遂息。

  又曰:柳公权充翰林侍书学士,每居堂召对,继烛见跋,语犹未尽,不欲取外宫人,以蜡泪揉纸继之。

  《会稽典录》曰:盛吉拜廷尉,吉性多仁恕,务在宽矜。每至冬月罪囚当断,其妻执烛,吉手持丹笔,夫妻相对垂泣。

  又曰:陈脩字奉迁,乌伤人也,为豫章太守。修性清洁,履约恭俭,十日一炊,不然官烛。

  《神仙传》曰:汉章帝问刘冯曰:"殿下有怪,常著朱衣,被发持烛,相随而走,为可劾否?"冯曰:"可。"帝因使人伪为之,冯以符掷之,数人顿地。帝惊曰:"以相试耳。"乃解之。

  《列女传》曰:齐女徐吾者,东海上贫妇人,与其邻妇李吾之属合烛夜绩。徐吾最贫而无烛,李吾曰:"徐吾烛数不属,请无与夜作。"徐吾曰:"妾以贫故,起常先,洒扫陈席,以待来者。今一室之中,益一人,烛不为益暗,去一人,烛不为益明,何爱馀光?"莫之能应,遂复与夜绩。

  《西京杂记》曰: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,蜜烛二百枝。

  又曰:匡衡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,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矣。

  《王子年拾遗记》曰:融鼻西有销明之草,丛生千叶,阴覆地,夜视之如列烛,昼则灭矣。

  又曰:昆仑者,西方曰须弥山,对七星之下,出碧海之中,有五色玉树,夜望水上,光焰如烛。

  《抱朴子》曰:慕恶者,犹宵虫之赴明烛焉。

  又曰:夫明烛宵举,则飞虫群起。

  又曰:有自无而生焉,形须神而立焉。有者无之宫,形者神之宅。故譬之於堤,堤坏则水不留;方之於烛,烛尽则火不居也。

  《文子》曰:鸣铎以声自毁,膏烛以明自销。

  《韩子》曰:郑人有遗燕相国书者,夜书,火不明,因谓持烛者曰:"举烛。"而误书"举烛",非书意也。燕相国受书而说之,曰:"举烛者,高明;高明者,举贤而任之。"国以治也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天下时有盲妄自失之患,此高烛之类也,火愈燃而消愈亟。(愈,益也。亟,疾也。)

  《说苑》曰:晋平公问於师旷曰:"吾年七十,欲学恐已暮矣。"师旷曰:"臣闻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,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,老而学者如秉烛之明。老而不学,昧昧如夜行焉。秉烛之明,孰与昧行?"公曰:"善。"

  《世说》曰:君夫王恺字,以饴糖澳釜,石季伦以蜡烛灼炊。

  《玄晏春秋》曰:予读《汉书·匈奴传》不识撑黎孤涂之字,有故奴执烛,顾而问之,奴曰:"撑黎,天子也。盖匈奴之号单于,犹汉人有天子也。"予於是乎旷然发悟。

  《潜夫论》曰:偶烛之施明於幽室也,前烛则尽照之,后烛而益明,二者相因而成大火。

  《论衡》曰:《太公阴谋书》称武王伐纣,兵至牧野,晨举脂烛,权掩不备。

  《地镜图》曰:相玉者见美女子载烛行坛,阴从其所出入处寻之,石中有玉矣。

  蔡氏《化清论》曰:伏龙非我马,白日非我烛,藏之默之,保此小朴。

  《楚辞》曰:室中之观多珍怪,兰膏明烛华容备。

  古诗曰:人生不满百,常怀千载忧,昼短苦夜长,何不秉烛游?

  魏明帝乐府诗曰:昼作不辍手,猛烛继望舒。

  刘桢诗曰:天地无期竟,民生甚局促。为称百年寿,谁能应此录?低昂倏忽去,炯若风中烛。

  傅玄《烛铭》曰:煌煌丹烛,焰焰飞光。取则龙景,拟象抚桑。照彼玄夜,炳若朝阳。焚形监世,无隐不彰。

  ○炬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光武平河北,任光伯卿暮入堂阳县,骑皆持炬火,天地赫然尽赤。堂阳惊怖,即夜降。

  《魏志》曰:满宠字伯宁,以前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。孙权自将号十万至合淝新城。宠驰往赴募壮士十数人,折松为炬,灌以麻油,从上风放火烧贼。攻具射杀权弟子泰,贼於是引退。

  《宋书》曰:王懿字仲德,太原人也。符氏之败,仲德年十七,与兄睿同起义兵。与慕容垂战,败,仲德被创退走。至滑台,复为翟辽所留,使为将帅。仲德志欲南归,乃弃辽奔太山。辽追骑甚急,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,乘火夜行百里许,得以免难。

  《六韬》曰:三军有行,临领士众,旦则有云梯远望,夜则设云火万炬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亡者不敢夜揭炬。(为人见也。)

  又曰:宁戚欲干齐桓公,困穷无以自达。於是为商任车(任,载也。)商於齐。暮至於郭门外,桓公郊迎客,爝火甚盛(,爝火,炬火。)戚饭牛车下,望见桓公,击牛角而疾商歌。

  《汝南先贤传》曰:许嘉字德珍,事郡功曹为小吏,常持剑侍功曹,日朝暮并令持炬。嘉於是忿然曰:"男儿为吏,不免贱役!"投火於池,以剑带槐树,趋诣府门。主者问其故,对曰:"本去刍牧,来入天朝观庠序之化,今右手持剑,左手把炬,此等之事,乞得受罚而归。"

  《神仙传》曰:王遥字伯辽,夜大雨晦冥,遥出行不沾雨,有炬火常在於前。

  《英雄记》曰:公孙瓒与破虏校尉邹靖俱追胡,靖为所围。瓒回师奔救,胡即破散,解靖之围。乘胜穷追,日入之后,把炬逐北。

  又曰:周瑜败曹操於赤壁。密使轻船走舸百馀艘,艘有五十人施棹,人持炬火。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八百七十一 ◎火部四

 

  ○庭燎

  《说文》曰:庭燎,火烛也。

  《礼》曰:庭燎之百,由齐桓公始也。(僭天子也。庭燎之差,公盖五十,子、男皆三十。)

  《诗》曰:《庭燎》,美宣王,因以箴也。夜如何其?夜未央,庭燎之光。君子至止,鸾声锵锵。

  《周礼》曰: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,(中门,於内为中,若今宫阍门。)大祭祀、丧纪之事,设门燎,跸宫门庙门。(燎,地烛也。跸,止行者。庙在中门之外。)凡宾客亦如之。

  又曰:凡邦之大事,共坟烛庭燎,(故书坟为蕡。郑司农云:蕡烛,麻烛也。玄谓:坟,大也。树於门外曰大烛,於门内曰庭燎,皆所以照众为明。)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。(为季春将出火也。火禁,谓水火之处及备风燥。)

  《晋中兴书》曰:哀帝兴宁元年,诏庭燎树端门内。

  《晋起居注》曰:成帝咸和八年十二月,有司奏:庭燎在公车门外,今更集议旧在端门内,依旧门内施。诏曰:"尚书奏九年庭燎当在端门内,明帝时在公车门外,可依旧安。"

  《赵书》曰:石勒造燎高十丈,上盘置燎,下盘安人,以燎縆缴上下。

  《石虎邺中记》曰:石虎正会,殿庭中、端门外及阊阖门前设庭燎各二,合六处,皆六丈。

  《说苑》曰:齐桓公设庭燎,为士之欲造见者,期年而士不至。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,桓公曰:"九九足以见乎?"对曰:"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,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,期年而不至。夫士所以不至者,以君天下贤君也,四方之士,皆自论不及君,故不至也。夫九九薄能耳,而君犹礼之,况贤於九九者乎?"桓公曰:"善!"礼之,期月而士至。

  ○烟

  《说文》曰:烟,火气也,焆焆然也。

  《汉书》曰:元帝时有童谣曰:"井水溢,灭灶烟,灌玉堂,流金门。"

  谢承《后汉书》曰:吴郡徐相为长沙太守,常食幹饭,不发烟爨。

  沈约《宋书》曰:桓玄使桓谦屯东陵口,卞范之屯覆舟山西。高祖躬先士卒以奔之。东北风急,因命纵火,烟焰张天。

  《许迈别传》曰:迈少名暎,高平阎庆等皆就暎受学,暎曰:"阎君可服气以断谷,彭君宜饵药以益气。"庆等将去,暎为烧香,有五色烟出,暎亦自去,莫知所在。

  《列仙传》曰:宁封子,黄帝时人也,为帝陶正。有神人遇之,为其掌火,能出五色烟。

  《三秦记》曰:秦始皇葬骊山,牧羊童失火烧之,三月烟不绝。

  《广古今五行记》曰:前凉御史宋诩房壁中烟出,掘而视之,别柱焦然。诩谓弟澄曰:"'柱'之为字,左'木'右'主','宋'字含'木',木焦,'宋'破而'主'存,此灾之大者也,宜思防之。"其后张邕诛宋混诸党。

  《王子年拾遗记》曰:员峤之山四百里,有池周一千里,色随四时变。中有神龟,八足六眼,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。复有四烛,时出烂石上,望之煌煌如列星矣。於冥昧当雨之时,而光色弥明。此石常浮於水边,方数百里,其色多红,烧之有烟,数百里外升天则成香云,香云遍润则成香雨。

  又曰:晋文公焚林以求介椎,有白鸦绕绕而噪,或集介子之侧,火不能焚。晋人嘉之,为立台,号曰思烟。

  《列子》曰:秦之西有义渠之国者,其亲戚死,聚柴积而焚之,烟上,谓之登遐,然后成为孝子。

  《抱朴子》曰:伯喈识弦音於烟烬之馀也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冬至甲子受制,木用事,火烟青;七十二日丙子受制,火用事,火烟赤;七十二日戊子受制,土用事,火烟黄;七十二日庚子受制,金用事,火烟白;七十二日壬子受制,水用事,火烟黑。

  《西域诸国志》曰:屈茨国有山,夜则有光火,昼则恒烟焉。

  《风俗通》曰:乱如俗谓缊者,粪除不洁,草芥集,众火就烧之,谓之缊,言其烟气缊缊,取其希有不淆乱。

  锺会《刍荛论》曰:焚林成烟,其状如云。

  颜延之《廷诘》曰:火含烟而妨火,桂怀蠹而残桂,然烟胜则火灭,蠹壮则桂折。

  焦赣《易林·夬之小过》曰:千里望烟,散烟日分,形体灭亡,终不见君。

  ○炭

  《说文》曰:炭,烧木也。

  《记》曰:季秋草木黄落,乃伐薪为炭。

  《左传》曰:邾子在门台,(门上有台。)临庭,阍以瓶水沃庭,邾子望见之,怒,阍曰:"夷射姑旋焉。"(旋,小便也。)命执之,(见其不洁,执射姑也。)弗得。滋怒,自投于床,废于炉炭,(废,堕也。)烂,遂卒。

  又曰:宋文公卒,始厚葬,用蜃炭。(烧蛤为炭,以塞黄。)

  又曰:宋元公恶寺人柳,欲杀之。及丧,柳炽炭于位,(以温地。)将至,则去之。(使公坐其处。)比葬,又有宠。(言元公好恶无常。)

  《周礼》曰:宫人共王之沭浴,(沐浴,所以自洁清。)凡寝中之事,扫除、执烛、共炉炭。

  又曰: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征令,以时入之,(灰,炭,皆山泽之农所出也。灰给浣练。炭之所共多。)以权量受之,以共邦之用。凡炭灰之事。

  又曰:赤友氏掌除墙屋,以蜃炭攻,以灰酒毒之。(洒,氵丽也。除墙屋者,除虫豸藏逃其中者。蜃,大蛤也。捣其炭以坋之则走,淳之以氵丽之则死。)

  《史记》曰:窦皇后弟少君为人所略,卖为主人入山作炭。暮卧岸下,崩,百馀人皆压死,少君独不死。

  《汉书》曰:先冬夏至,悬铁、炭於衡各一端,令适亭,冬阳气至,炭仰而铁低;夏阴气至,炭低而铁仰。以候二至焉。

  《晋书》曰:王沉为豫州刺史,下教求直言之士。主簿褚入告曰:"尧、舜、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,以其忱诚之心著也;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,以其有实也。若好忠直如冰炭之自然,则谔谔之臣将济济而盈庭,逆耳之言不求而自至矣。"

  又曰:孙登住宜阳山,自作炭。人见之,知非常人,与语,登不应。

  《后魏书》曰:高聪卒,有妓十馀人,有子无子皆令烧指吞炭,出家为尼。

  《邵氏家传》曰:邵贞字德方,山阴人,性详审。赴张氏葬,或落生炭於贞履中,坐人谓贞不见,疾呼贞,因不为回顾。

  《神仙传》曰:严青,会稽人也。於山中作炭,忽有人与青一卷素书,曰:"汝骨应得道长生,故授神书也。"

  《齐地记》曰:东南卢水水侧有胜火木,方人俗音曰:"挺木",经野火烧之不死,炭亦不灭。东方有不灰之木。

  《豫章记》曰:丰城县葛乡有石炭二百顷,可燃以炊爨。

  《交州记》曰:灶头山,越人炊爨之处,掘而得炭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譬犹冰、炭,钩、绳也,何时而可合?(冰寒炭热,钩曲绳直,无时得合。)

  又曰:悬羽与炭,而知燥湿之气。(燥,故炭轻。湿,故炭重。)

  又曰:夫湿之至也,莫见其形,而炭已重矣;风之至也,莫见其象,而木已动矣。

  又曰:天下莫相憎於胶、膝,(胶漆相持不解,故曰憎。一曰、胶於漆中则败漆,漆入胶中亦败胶,以多少推之,故曰相憎也。)而莫相爱於冰、炭。(冰得炭则解,解归水复其性,炭得冰则保其炭,故曰相爱也。)胶、漆相贼,冰、炭相息也。

  《抱朴子》曰:柳乃速朽者也,而燔之为炭,则亿载而不败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曰:豫让欲报襄子,灭鬓去眉,变其形容,作乞人,往乞於其妻。曰:"状貌无似吾夫者,其音何类吾夫之甚?"让乃吞炭而变其声。

  《异苑》曰:信安郑徽,年少时登前桥仿佯,见一老翁,以小囊与徽云:"此是君命,慎勿零落。若有破碎,便为凶兆。"言讫,失所在。徽密开看,是一挺炭,意乃秘之,虽家人不之知也。永初三年,年六十,病笃,语弟子云:"吾齿尽矣,可试启此囊。"见炭碎析,於是遂亡。

  桓谭《新论》曰:举火夜作,燃炭幹墙。

  王况《释时论》曰:融融者,皆趋热之士;得炉冶之门者,惟挟炭之子。

  《盐铁论》曰:冰炭不可以同器。

  《语林》曰:洛下少林木炭,止如粟状。羊琇骄豪,乃捣小炭为屑,以物和之,作兽形。后何召之徒共集,乃以温酒。火热既猛,兽皆开口向人赫赫然。诸豪相矜,皆服而效之。

  贾谊《鵩鸟赋》曰:天地为炉兮,造化为工;阴阳为炭兮,万物为铜。

  ○灰

  《周礼》曰:蝈氏掌去蛙黾,焚牡菊,以灰洒之则死。(牡菊,菊不华者。齐鲁之间谓蛙为黾,耿黾也。蝈与耿黾尤怒鸣,为聒人耳,去之。)其烟被之,则凡水虫无声。(杜子春云:假令风从东方来,则於水东面为烟,令烟西行,彼之水上。)

  又曰:<巾荒>氏。湅(力见切。)帛以栏为灰,渥淳其帛,实诸泽器,淫之以蜃,(渥,读如缯人渥管之渥。以栏木之灰,渐释其帛也。杜子春云:淫当为涅,书亦或为湛。郑司农云:泽器,谓滑泽之器。蜃谓炭也。)清其灰而漉(力渎切。)之,而挥之。(清,澄也。於灰澄而漉晞之,晞而挥去其蜃。)

  《史记》曰:秦商鞅作苛法,有弃灰於道者,刑之。

  《汉书》曰:韩安国坐抵罪,狱吏田甲辱之,安国曰:"死灰独不复燃乎?"甲曰:"燃即溺之。"

  又曰:武帝穿昆明池,得黑灰,有外国胡云:"此是天地劫灰之馀也。"(问东方朔,信然。)

  《后汉书》曰:杨琰为零陵太守。时苍梧群贼攻劫,琰制车数十乘,置灰车中,从风散灰,贼不得视,因以败之。

  《魏略》曰:文钦为庐江太守,为都督王陵所奏,钦诉曹爽,爽谓曰:"陵责卿载灰两船,何为乎?"曰:"闻足下起染舍,故烧此灰耳。"

  《吴录》曰:张举字子清,为句章令。有妇杀夫者,因焚屋,言烧死,其弟疑而讼之。举按尸,开口视之,无灰。令人取猪两头,一杀一生而俱焚之。开视其口,所杀者无灰,生者有灰。乃明夫先死,妇后烧之。妇遂首服焉。

  《晋书》曰:鸠摩罗什,天竺人也。中书监张资病,骁骑将军吕光博营救疗。有外国道人罗又云能差资病,光喜,给赐甚厚。罗什以其诳诈,告资曰:"又不能为益,徒烦费耳。冥运虽隐,可以事试也。"乃以五色丝作绳,结之,烧为灰末,投水中,灰若出水还成绳者,病不可愈。须臾,灰聚浮出,复为绳。又疗果无效,少日,资亡。(少日,犹无几时。)

  《隋书》曰: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,深有巧思,能以管候气,仰观云色。尝与人对语,即指天曰:"孟春之气至矣。人往验管,而飞灰已应。每月所候,言皆无爽。又为轮扇二十四,埋地中,以测二十四气。每一气感,则一扇自动,他扇并住,与管灰相应,若符契焉。

  又曰:开皇九年平陈后,高祖遣毛爽及蔡子元、于普明等以候节气。依古於三重密室之内,以木为案十有二具,每取律吕之管,随十二辰位置于案上,而以土埋之,上平於地,中实葭莩之灰,以轻缇素覆律口。每其月气至,与律冥符,则灰飞冲素,散灰出外。而气应有早晚,灰飞有多少。或初入月,其气即应;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;或灰飞出,三五夜而尽;或终一月而上未。高祖异之,以问牛弘,弘对曰:"灰飞半出为和气吹,灰全出为猛气吹,灰不能出为衰气。和气应者其政平,猛气应者其臣纵,衰气应者其君暴。"高祖驳之曰:"臣纵君暴,其政不平,非月别而有异也。今十二月律於一岁内应并不同,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?"弘不能对。

  《庄子》曰:郑有巫曰季咸,知人之死生存亡、祸福寿夭,期以岁月旬日若神。郑人见之,皆弃而走。(不喜自闻死日。)列子见之而心醉,归以告壶子,曰:"尝试与来,以吾示之。"明日,列子与之见壶子,出而咸谓列子曰:"嘻!子之先生死矣,不活矣,不可以旬数矣。吾见怪焉,见湿灰焉。"(湿灰,均其寂魄化,此乃至人无感之时也。)

  又曰:南郭子綦隐几而坐,仰天而嘘,嗒焉若失其偶。(嗒焉,解体。若失其配匹也。)颜子成游立侍乎前,曰:"何居乎?形固可使如槁木,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?"(死灰,槁木,取其寂寞无情耳。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,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,又何所有哉?)

  《淮南子》曰:月晕,以芦灰环之,缺一面,则晕亦阙一面焉。

  又曰:烂灰生蝇。

  又曰:仲夏之月无烧灰,(草木尽成。)无暴布。(无烂之也。)

  又曰:夫吹灰而欲无昧,涉水而欲无濡,不可得也。

  又曰: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,(黑龙为冀州害。)积卢灰以止淫水。(卢,黑也。一曰苇灰也。)

  又曰:伐薪而为炭,燔草而为灰。

  《抱朴子》曰:吴世姚光者,有火术。吴主试之,积荻数千束裹之,因猛火而燔荻了尽,谓光当已化为烟烬。而光端坐灰巾,振衣而起,把一卷书。吴主取其书视之,不能解也。

  又曰:外国作水精碗,实是合五百种灰以作之,今交、广多有其法。

  《六韬》曰:武王伐殷,得二大夫,而问之曰:"殷国将亡,亦有妖乎?"其一人对曰:"殷国常雨血、雨灰、雨石。"武王曰:"大灾妖也。"其一人曰:"是非大妖也。殷国大妖三十七章,雨血、雨灰、雨石,臣不为妖灾。"武王踧然而问三十七章之妖,对曰:"殷君好射人、喜以人喂虎、喜割人心、喜杀孕妇、喜杀人父孤人之子。"

  《吴越春秋》曰: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。要离谓吴王曰:"臣请杀之。"乃伪加罪焉,执其妻,焚而扬其灰。

  《述异记》曰:蜀郡成都张伯儿年十馀岁,作道士,通灵有逆鉴。时饮醇灰汁数升,云以洗肠疗疾。

  《从征记》曰:自燃灰,状如黄灰,生海滨。投水中浣衣,不须淋水。

  《太玄经》曰:冷竹为管,窒灰为候,以揆百度。(虞翻注曰:以冷空竹为管也。窒,塞也。)

  《物理论》曰:宜阳县金门山竹为律管,河内葭莩以为灰,可以候气焉。

  《春秋感精符》曰:画遗灰则月晕。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八百七十二 ◎休征部一

 

  ○叙休征

  《书》曰:休征:(叙美行之验。)曰肃,时雨若;(君行敬则时雨顺之。)曰乂,时旸若;(君行政治,则时旸顺之。)曰哲,时燠若;(君能照哲,则时暖顺之。)曰谋,时寒若;(君能谋,则时寒顺之。)曰圣,时风若。(君能通理,则时风顺之。)

  《礼》曰:国家将兴,必有祯祥。

  又曰:用民必顺,(不夺农时。)故无水旱昆虫之灾,民无凶饥妖孽之疾。(言大顺之时,阴阳和也。)

  又曰:四灵以为畜,故饮食有由也。何谓四灵?麟、凤、龟、龙谓之四灵。

  又曰:天降膏露,地出醴泉,山出器车,河出马图,凤凰麒麟皆在郊棷,(典薮同也。)龟龙在宫沼,其馀鸟兽之卵胎,皆可俯而窥也,则是无故。(非有他事使之然也。)先王能修礼以达义,体信以达顺,故此顺之实也。

  又曰:升中于天而凤皇降,龟龙假。(功成而太平,阴阳气和而致象物。假音格。)

  又曰:享帝於郊而风雨节,寒暑时。(五行木为雨,金为阳,火为奥,水为寒,土为风。)

  《黄帝太阶六符经》曰:三阶平则阴阳和、风雨时,社稷咸获其宜,天下大安,是谓太平。

  《韩诗外传》曰:成王之时,有三苗贯桑而生为一秀,大几满车,长几充箱。成王问周公曰:"此何物也?"周公曰:"三苗同为一秀,意者天下殆同一也。"比期三年,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,献白雉於周公曰:"道路悠远,山川幽深,恐使人之未达也,故重译而来。"周公辞曰:"吾何以见赐也?"译曰:"吾受命国之黄发日久矣。天下之不迅风疾雨也,海之不波溢也,三年於兹矣。意者中国殆有圣人,盖往朝之?"於是周公乃敬其所来。故《小雅》云:"有黭凄凄,兴云祁祁。"以是知太平无飘风暴雨亦明矣。

  又曰:祥者,福之先见者也。(《风角占》曰:福先见曰祥。)

  《春秋繁露》曰:王者,人之始也。王正则元气和顺,风雨时,景星见,黄龙下。

  又曰:五帝三王之理天下,不敢有君民之心,什一而税;教以爱,使以忠,敬长老,亲亲而尊尊;不夺民时,使民不过岁三日;民家给人足,无怨望忿怒之患。故天为下甘露,朱草生,醴泉出,风雨时,嘉禾兴,凤凰骐麟游于郊。

  ○日

  《孙氏瑞应图》曰:君贤,得土地,则日有黄抱。

  又曰:扬光者,人君不假臣之权,则日扬光。

  又曰:王者动不失,日扬光也。

  《符瑞图》曰:日,二黄人守者,外国八方自来降也。

  又曰:少皞氏邑於穷桑,日五色互照穷桑。

  《易说》曰:日者,至阳之精,象君德。玄黄照耀,五色无主。

  《春秋潜潭巴》曰:君德应阳,君臣得道叶度,则日含王字。含王字者,曰中有王字也。王者德象日光,所照无不及也。

  《春秋考异邮》曰:黄帝将兴,有黄雀赤头,立於日傍。黄帝曰:"黄者土精,赤者火荣,爵者赏也,余当立大功乎?"黄雀者,桑也。

  《礼斗威仪》曰:君承土而王,其政太平,则日五色无主。宋均曰:"五行之色,不王於一也。"

  又曰:君乘木而王,其政升平,则黄中而青晕;乘火而王,则黄中而赤晕;乘金而王,则黄中而白晕;乘水而王,则黄中而玄晕。

  《孝经援神契》曰:黄气抱日,辅臣纳忠,德至於天曰抱载。(在上曰载,在旁曰抱。)

  ○月

  《汉书》曰:元后生成帝,梦月入怀。(《吴志》云:孙弟生。)

  京房《易飞候》曰:正月有偃月,国必有喜。

  《礼斗威仪》曰:君乘土而王,其政太平,则月黄而多辉。

  《礼瑞应图》曰:昔太清之治世也,昭明于日月。

  《礼含文嘉》曰:人君政尊,则日月贞明。

  《春秋潜潭巴》曰:君臣和,得道叶度,则日月大光明,天下和平,上下俱昌,延年益寿。

  ○星

  《孙氏瑞应图》曰:景星者,大星也。状如半月,生於晦朔,助月为明。王者不私於人则见。

  又曰:王者德至幽微,则景星见。

  又曰:景星者,星之精也,先后月出於西方。王者不私人以官,使贤者在位则见,佐月为明。

  又曰:王者孝行之溢,则斗霣精。(北斗七星光明若将霣也。)

  又曰:王者承天得理,则老人星临国。

  《符瑞图》曰:镇星合房者,年谷丰熟。

  《易坤灵图》曰:至德之萌,五星若连珠。

  《尚书中候》曰:帝尧即政七十载,景星出翼。(景,大也。翼,朱鸟宿也。)

  《礼稽命征》曰:出号施令叶民心,制礼作乐得天意,则景星见。

  又曰:外内之制,各得其宜,四方之事,无有留滞,则天苑有德星见。

  《礼斗威仪》曰:君承土而王者,其政太平,则镇星黄而多晕。

  又曰:宫星黄大,其馀六星耀光四起。(宫星,北斗魁星也。)

  又曰:君乘水而王,其政太平,则辰扬光;乘金而王,则太白扬光。

  《礼含文嘉》曰:天子崇有德、彰有道、显有功、褒有行,则太微七星明,少微、处士有德星应。(宋均云:"太微,正教之宫也;七星,衣裳正礼。今施教布化,仪服应礼,故星明;今少微、处士有德星应,则星皆有威仪矣。")

  《春秋合诚图》曰:天子精耀,心愤务德,则景星见。(宋均曰:愤犹盛也。)

  《春秋感精符》曰:王者上感皇天,则景星见。

  《春秋佐助期》曰:虞舜之时,景星出房。

  《春秋孔演图》曰:天子举贤,则景星放於天。

  又曰:王者德政,海内富昌,则镇星入阙。(阙,华阙之门,当帝坐。)

  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老人星者,治平则见,见则主寿。帝以秋分,候之南郊。

  又曰:帝位明,即毕星光大也。

  《春秋文耀钩》曰:老人星见则主安下,不见则兵起。

  又曰:王者安静,则老人星见。

  《春秋运斗枢》曰:王政和平,则老人星临国,万民以歌。

  《孝经援神契》曰:德至天,则斗极明。

  又曰:天子刑於四海,德洞沦冥,八方神化,则斗霣精。

  又曰:神灵滋液,百珍宝用,有景星。

  又曰:镇星舍房,符明道兴。(宋均曰:符验明而道兴年丰也。)

  又曰:太白合表,四夷从服之象。(宋均曰:合表,从中道也。太白进退主侯兵。合从中道,无进退。)

  《孝经内事》曰:天子行孝德,则景星见。

  又曰:王者动得天度,止得地意,从容中道,阴阳合度,则太微五帝座星明以光也。

  又曰:王者得礼之制,不伤财,不害民,君臣和,草木昆虫各象正性,则三台为齐明,不阔不狭,如其度。(宋均云:"君臣制度,宫室、车旗多少各有科品,则应也。")

  又曰:王者敬诸父有差,则斗角光明以扬。(宋均云:"诸父,伯仲叔季也。斗为帝车,帝所乘也。角坚刚而居帝前,帝敬诸父,感天应之也。")

  又曰:王者远嫌别微,殊贵贱,抑骄臣,息乱子,则屏星为之明以润,帝座章而光。(宋均云:"屏星、五帝座为之明以润,章大也。")

  又曰:天子得云台之礼,则五车均明,河行不离其常。(宋均云:"天子考察天气若梓慎,见星之祲者也,所以获福禳灾。五车主五谷,君禳灾得福,民无饥寒之困,五谷星明以应之。河若离常,则有决溢之忧,则九谷失所殖矣。")

  又曰:昆弟有亲亲之思,则钩钤不离房。(宋均云:"钩钤远房则疏阔,今昆弟相亲,故天相近,明其友也。)

  又曰:王者厚长幼,各得其正,则房、心有德星应之。(宋均云:"房心为天子明堂,布政之宫,长幼厚则政教著,明房心应之而时也。")

  ○风

  《史记》曰:黄帝行德,天为之起风,从西北东北,必以庚辛。一秋中五至,大赦;三至,小赦也。

  《唐书》曰:肃宗在平凉,未知所适,会朔方留后杜鸿渐奉笺迎上,又河西行军司马裴冕劝上治兵於灵武,以图进取。上发平凉,至丰宁南,见黄河天堑之固,欲整军北渡以保丰宁。忽大风飞沙,跬步之间,不辨人物。及回军趋灵武,风沙顿止,天地廓清。

  《尚书大传》曰:王者德及皇天,则祥风起。

  又曰:舜将禅禹,于时八风修通。

  《礼斗威仪》曰:王者乘火而王,其政升平,则祥风至。(宋均云:即景风,其来,长养万物。)

  《符瑞图》曰:翔风者,瑞风也,一名景风。春为发生,夏为长盈,秋为收藏,冬为安宁。

  《春秋繁露》曰:王者恩及金石,则凉风出。

  《孝经援神契》曰:王者德被八方,则祥风至。

  王充《论衡》曰:王者太平,则五日一风,风不鸣条。

  《风角占》曰:风清明,高不及地二三尺,此下有圣人;或清明,其来久长,而不动摇树木枝叶,此龙德在其下。

  《晋阳春秋》曰:刘裕平慕容超,将镇下邳,闻卢循反、何无忌败,乃还次山阳。造扬子江,问行人曰:"朝廷如何?"对曰:"刘公尚未至,刘公若还,无所忧也。"裕将济而风急,众咸难之。裕曰:"吾有天命,风当自息,如天不助,覆溺何足可怯?"即命登舟,舟移而风止。

  ○雨

  《礼斗威仪》曰:君乘金而王,其政平,则嘉雨时至。

  《春秋说题辞》曰:大节二十四,小节十二,功德分也,故一岁三十六雨。

  《盐铁论》曰:太平之世,则雨不破块,旬日一雨,雨必以夜。

  《符瑞图》曰:周公时天下太平。当此之时,旬而一雨,雨必以夜。

  又曰:灵雨者,遇岁亢旱,责躬引咎,理察冤枉,退去贪残,侧身修政,则降以灵雨。非诚感瑞应,则非灵也。

  又曰:昔殷汤之世,天下大旱。以六条自责,於是大雨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神农之世,甘雨以时,五谷蕃殖。

  《尸子》曰:神农氏治天下,欲雨则雨。五日为谷雨,旬五日为行雨,万物咸利,故谓之神。

  ○云

  《史记》曰:若烟非烟,若云非云,郁郁纷纷,萧索轮囷,是谓庆云,嘉气也。

  《汉书》曰:武帝封禅,夜有白云封中出。

  《魏书》曰:文帝生时,有云气青色而圆如车盖,当其上终日。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。

  《宋书》曰:世祖在江州起义,建牙军门,有紫云二段落于牙上。

  《唐书》曰:玄宗尝出畋,有紫云在其上,从者望而得之。

  又曰:萧宗自奉天而北,夕次永寿,有白云起西北,长数丈,如楼阁之状。识者以为天子之气。

  《尚书中候》曰:尧德清平,乃沉璧於河,白云起。

  《礼斗威仪》曰:景云,景,明也,言云气光明也。

  又曰:周成王治平,观於河,青云浮。

  《春秋孔演图》曰:黄帝将兴,黄云升於堂。

  《孝经援神契》曰:王者德至山陵,则景云出。

  又曰:天子孝则景云出。

  孙氏《瑞应图》曰:景云见者,太平之应也。

  《符瑞图》曰:矞,庆云也,内赤外黄,一曰矞云。(矞音橘也。)

  《帝王世纪》曰:黄帝有景云之瑞,以云纪官。

  又曰:尧母庆都,生而神异,有黄云覆上。

  《汉武故事》曰:帝幸梁父祀地,山上有白云如盖。

  又曰:宣帝祀甘泉,有紫云从西北来,散於殿前。

  《归藏》曰:大昊之盛,有白云出自苍梧,入于大梁。

  徐爰《宋书》曰:高祖北征至洛阳,常有紫云见於军上。

  ○雾

  《史记》曰:高祖至平城,匈奴围上七日,大雾,汉人往来,故不觉。

  《帝王世纪》曰: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,天大雾三日。帝之洛水上,见大鱼负图书。

  ○露

  《后汉书》曰:光武建武十二年,甘露降南行唐。

  又曰:明帝永平十七年春正月,甘露降於甘陵。

  又曰:明帝永平十七年,甘露降泉陵、洮阳二县。(二县属零陵。泉陵城,在今永州零陵县北。洮阳故城在湘原县西北。)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光武时,甘露降四十五日。

  《宋书》曰:文帝元嘉中,甘露频降,状如细雪。

  《唐书》曰:武德九年四月二十三日,甘露降于中华殿之桐树,泫如冰雪,以示群臣。

  又曰:贞元十年正月,西川奏当管甘露降松柏、竹丛等二千四百四十二处。

  《尚书中候》曰:尧时甘露降。

  《孝经援神契》曰:王者德至天,则降甘露。

  《礼斗威仪》曰:君政治,则轩辕之精散为甘露降。

  又曰:人君乘土王,其政太平,则甘露降。

  《春秋运斗枢》曰:天枢得则甘露降。

  孙氏《瑞应图》曰:耆老得敬,则松柏受甘露;尊贤老不失细微,则竹苇受甘露。

  又曰:甘露者,味清而甘,降则草木畅茂,食之令人寿。

  又曰:王者德至於天,和气感,则甘露降於松柏。

  《白虎通》曰:甘露者,美露也。降则物无不盛。

  《论衡》曰:甘露味如饴,王者太平之应。

  《鹖冠子》曰:圣德上及太清,下及万灵,则膏露下。

  《晋中兴征祥记》曰:甘露,仁泽也。凝如脂,甘如饴,王者德至於天则降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曰:阴阳之和,不长一类,甘露时雨,不私一物。

  《山海经》曰:轩丘凤卵,民食之;甘露,民饮之。所欲自存。

  魏明帝《与东河王诏》曰:昔先帝时,甘露屡降仁寿殿前。自吾建承露盘以来,甘露复降芳林园。

  ○雷

  《史记》曰:高祖母刘媪尝游大泽之陂,梦与神遇,时雷电冥晦,见蛟龙于其上。已而有妊,遂产高祖。

  《河图》曰:黄帝以雷精起。

  《尚书中候》曰:秦穆公出狩,天震大雷,下有火化为白雀,衔丹书集公车,曰:"秦伯霸也。"

  ○气

  《史记》曰:秦始皇曰:"东南有天子气。"於是东游以厌当之。

  又曰:高祖隐於芒砀山泽间,吕后与人俱求,常得之。高祖怪问后,后曰:"季所居,上常有云气,故从往常得。"

  《汉书》曰:宣帝系狱,望气者言长安狱有天子气,诏系者杀之。内谒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狱,邴吉拒,使者不得入。

  《后汉书》曰:望气者苏伯河为王莽使,至南阳,遥见望春亭,郭唶曰:(唶,音子夜切。)"气佳哉!郁郁葱葱然。"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和帝时十一月夜,白气长三丈,起国东北。军市西域象奇、疏勒二国归义。

  《魏书》曰:武宣卞皇后,琅琊开阳人,文帝母也。以汉延熹二年十二月乙巳生齐郡白亭,有黄气满室移日。父敬侯怪之,以问卜者王旦,曰:"此吉祥也。"

  《晋书》曰:天子气森森然,或如华盖,或如龙如马。

  《宋书》曰:明帝太始二年六月,日入后,有黄白气东西竟天,光明润泽也。

  《楚汉春秋》曰:项王在鸿门,亚父谏曰:"吾使人望沛公,其气冲天,五彩相缪,或似人。此非人臣之气,不若杀之。"

  应劭《汉官仪》曰:世祖封禅,夜有白气一丈,东南极望,正直坛所;有青气上与天属,遥望不见颠。瑞命之符也。

  ○光

  《汉书·郊祀志》曰:武帝祀汾阴,汾阴傍有光如绛,上遂立后土祠於汾阴。

  又曰:郊太一祠,上有光。

  又曰:宣帝祠世宗,神光兴於殿旁。神光又兴於房中,如烛状。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李轶等闻谶言:"刘氏当复起,李氏为辅。"遂市兵弩,绛衣赤帻。归旧庐,望见庐南有若火光,以为人持火,呼之,光遂盛,曈曈上属天,有顷不见。上异之。

  《后魏书》曰:太祖武皇帝母曰献明贺皇后,梦日出室内,寤而光明属天,歆然有感。及生於参合之北,其夜复有光明。

  又曰:高祖孝文皇帝母曰李夫人,皇兴元年八月生平城紫宫,神光照室,天地氤氲,和气充塞。

  《尚书中候》曰:尧沉壁於河,荣光出。

  《符瑞图》曰:玉烛者,瑞光也,见则四时之色洞如烛也。

  又曰:景者,光也。亦曰象也,光而可象,应行而臻。故茂德内彰,则瑞光外烛。

  又曰:昌光者,瑞光也,见於天。汉高受命,昌光出轸。

  又曰:荣光者,瑞光也。其光五彩焉,出於水上。

  又曰:五彩光者,天见五色、三光重辉于地也。

  《春秋合诚图》曰:五光垂彩,天下大嘉。

  ○人

  《尚书中候·洛师谋》曰:吕尚出游,于戊午有赤人雄出,(赤人,水神。)授吾青简丹书,曰:"命由吕。"(吾,我也。由,用也。)

  《礼含文嘉》曰:禹卑宫室,尽力乎沟洫,百馨用成,神龙灵龟驯伏,玉女降。

  《魏志》曰:咸熙二年,晋太子袭位。襄武县言有大人见,长丈馀,迹长三尺一寸,白发,着黄单衣黄巾,柱杖呼民三,始语云:"今当太平。"

  《瑞应图》曰:真人者,黄帝时游於池。王者有茂德,不贪货利,则金人乘船游王后池。

  ○神

  《龙鱼河图》曰:黄帝摄政,蚩尤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,造兵杖,威震天下,诛杀无道,不仁不慈。黄帝行天下事,仰天而叹。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,而令制伏蚩尤。蚩尤归臣,因使镇兵以制八方。

  《尚书中候》曰:尧使禹治水,禹辞天地重功,帝钦择人,帝曰:"出,尔命图,尔乃天。"(言天使汝治水,非我。)禹临河观,有白面长人,鱼身,出曰:"吾河精也。表曰:文命治淫水。"(河图,谓括地象。)授禹河图,去入渊。

  《汉书》曰:武帝太始四年三月,幸不其,(如淳曰:其音基。不其,山名,因以为县。)祠神人于交门宫,(应劭曰:神人,蓬莱仙人之属也。晋灼曰:琅琊县有交门,汉武帝所造。)若有向坐,拜者作交门之歌。

  《山海经》曰:有人首蛇身,长如辕,左右有首,衣紫衣,冠旃冠,名曰延维。人主得而食之,伯天下。(即于蛇也。)

  《瑞应图》曰:黄帝时,西王母使乘白鹿来献白环。一本云:帝舜时,西王母遣使献玉环。

  又曰:二美母者,盖神女也,周穆王时持酒来酌之。

  《管子》曰:桓公北征孤竹,未至卑耳溪十里,援弓将射,未能发,见人物具焉,右祛衣,走马前疾。管仲曰:"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,长尺,人物具焉。霸王之君兴,走马前导也祛衣,其前水;右祛,示从右涉。"至溪,如所言,公拜焉,曰:"仲父之圣若此。"

  《庄子》曰:齐桓公游於泽,管仲御。公见鬼,仲曰:"泽有委蛇,其大如毂,其长如辕,紫衣朱冠,见人则举其首而立,见之者殆乎霸。"公曰:"此寡人之所见也。"

  《墨子》曰:郑缪公昼日处庙,有神入门而左,鸟身素服,面状正方。缪公乃惧,神曰:"无奔,帝享汝明德,使锡汝寿十年,使君国昌。"公问神,神曰:"予为勾芒。"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